日期:101年03月30日(星期五)
地點:輔仁大學濟時樓9樓國際會議廳
主題:製造流浪
演講人:社團法人台灣當代漂泊協會郭盈靖執委/遊民朋友追影先生
主持人: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吳宗昇助理教授
文/陳冠霖 輔仁大學社會系(FJU公義消費聯盟)
有一句話說:出走,是為了回家。對街友們來說,會選擇流落街頭,是因為沒有家…。變成街友的原因百百種,但這些原因幾乎都是來自於經濟狀況突然發生重大變故,而使得他們必須踏上無家可歸的漂泊人生。
社會上對於街友總存有許多不少的誤解,我們常常會以一種「人生自我負責論」,位居高位的姿態認為他們「要吃不討賺」,一定是因為好吃懶作,或者是本身就喜歡這種生活方式,將街友們貼上諸多汙名的標籤。事實上,大部分的街友還是有工作,白天在外面工作,而晚上也在外面度過。街友從事的都是些派遣的臨時勞動,除了收入不穩定外,這份工作做完了,下一份在哪裡都還不知道,而大部份的遊民年齡都在中高層,這些勞動很多都是粗活,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。很多遊民為了顧溫飽,而放棄租屋的機會,如果有能力負擔房子的租金,誰還會想流落街頭呢?
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郭盈靖說,遊民不是「身份」,是一種「狀態」。我們每個人都很有可能在哪天變成了遊民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,如同溜滑梯一般的社會,一旦失業了,很多問題就跟著浮現。勞動市場趨於彈性化,派遣、臨時工,遊民也處在一個彈性流動的位置,或許很多人會問:再怎麼樣總會有地方去吧?家人親戚、再不然就是收容所。很多遊民本身就是單身,也不方便依賴自己其他親友,以免造成對方更多負擔;收容所在某種程度上如同「監獄」一般,意圖將這些問題遊民隔離、控制。遊民也是人,如果連基本的尊嚴都沒有,很多遊民寧可回到街頭,即使外面存有更多不確定的風險。
一位前來與我們分享的街友追影先生,自從加入了當代漂泊行動聯盟後,開始接觸了攝影,他認為透過圖像的表達,可以呈現更多表象之外的東西,透過畫面的呈現,或許可以化解一般人與遊民之間的對立或是誤解。追影先生指著自己拍的其中一張照片,畫面中是一位老先生拿著夾子,彎著腰撿拾地上的空瓶與垃圾,他說:「別以為我們遊民都不愛乾淨,那你們就錯了,我們以公園為家,當然希望這裡是乾淨的。」另外有張照片令我印象很深刻,公園的長凳的中間都刻意用隔板隔開,目的是為了不讓遊民睡在上面,這樣的手法令人震驚,但也沒辦法說他們這樣做不對,非常矛盾……。
政府目前對於遊民這塊的措施仍然是以救濟為主,其他的方法也都過於表面而沒辦法對症下藥,郭盈靖說,政府應增加中長期對於遊民的社福政策,而不是短暫的協助,這樣斷了之後問題還是依然存在而無法改善,也應該提供所謂支持型的勞務工作,協助遊民們有能力自立更生,甚至是改善收容所現存制度的問題等,讓遊民有更多生存的可能與空間,最重要的,還能保有那份對於生命的尊嚴。
文/劉怡伶 國際經管學程
上次經由食物銀行對遊民有初淺的認知,經過今天演講後對遊民有更透切的瞭解,也更能體會他們的生活。我們常透過媒體的報導來瞭解他們,但其實容易被誤導,大眾都以為他們與垃圾為伍,這讓遊民有著難嚥的誤解。
我們的認知中,遊民是很髒,喜歡流浪,好吃懶做,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,經過郭盈靖小姐的解說後,原來遊民是一種狀態,而不是一種身分或標籤,也許每個人都會變成遊民。遊民是一時的;是失業、未充分就業、就業狀態;露宿街頭、寄住朋友家、住在收容機構、租屋;在流浪期間71%是有工作的,只是有86%是打零工,他們也不願意當遊民,但礙於身體無法負荷、年紀較年長、沒有固定的避風港,只好當遊民,而有88%遊民是想租房子脫離流浪生活。
露宿街頭,身心靈都是很不安、緊繃的,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,我覺得他們很聰明,認為租屋太困難,而睡在網咖,可以安心的睡覺,又可以得到一些資訊,避免與社會脫節。
每個人都需要有尊嚴的活下去,遊民有著漂泊者的精神,在夾縫中求生存,一起創造可能。看到追影先生拍攝的照片,發現他照片的構圖很好,是個可塑之才。只是社會願不願意給予他們工作機會,讓他們恢復失去已久的鬥志呢?
文/盧麗 國際經管學程
今日演講─製造流浪,聽完演講後對遊民的認知完全改觀了!先介紹當地漂泊,期間是2008年開始成立遊民攝影,目的讓遊民與社會有對話空間,也簡單敘述遊民找工作及生活狀況,像是大白天在機構前排隊等領便當、在公園閒晃、舉牌的工作或零時工等,才發現他們很積極在找尋工作過他們的生活。
以前對流浪漢的印象不是很好,有時會覺得他們髒,但聽了演講者的演講才知道,他們只是因為生活困難,因此短時間為這樣的情形,講者告訴大家,他們很努力找尋臨時工作,有時沒工作時會在公園閒晃,在那裏也會遇到跟他情況的人,大家可以談述自己的故事,此外,現在有在學習攝影,目的是要把遊民的一切拍攝下來,讓大家對他們有不一樣的觀點。
現在為學生的我們,其實也類似遊民的生活,只是我們有錢可以拿、有地方可以睡,一切都是免費地,而遊民們?也是這樣,只是沒有地方睡、沒有食物吃,一切都在等待何時有工作可以做,感謝今日的演講,我才完全明白遊民不是職業,只是短時間的一個狀態,過了後又是新的開始。
文/劉怡伶 國際經管學程
上次經由食物銀行對遊民有初淺的認知,經過今天演講後對遊民有更透切的瞭解,也更能體會他們的生活。我們常透過媒體的報導來瞭解他們,但其實容易被誤導,大眾都以為他們與垃圾為伍,這讓遊民有著難嚥的誤解。
我們的認知中,遊民是很髒,喜歡流浪,好吃懶做,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,經過郭盈靖小姐的解說後,原來遊民是一種狀態,而不是一種身分或標籤,也許每個人都會變成遊民。遊民是一時的;是失業、未充分就業、就業狀態;露宿街頭、寄住朋友家、住在收容機構、租屋;在流浪期間71%是有工作的,只是有86%是打零工,他們也不願意當遊民,但礙於身體無法負荷、年紀較年長、沒有固定的避風港,只好當遊民,而有88%遊民是想租房子脫離流浪生活。
露宿街頭,身心靈都是很不安、緊繃的,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,我覺得他們很聰明,認為租屋太困難,而睡在網咖,可以安心的睡覺,又可以得到一些資訊,避免與社會脫節。
每個人都需要有尊嚴的活下去,遊民有著漂泊者的精神,在夾縫中求生存,一起創造可能。看到追影先生拍攝的照片,發現他照片的構圖很好,是個可塑之才。只是社會願不願意給予他們工作機會,讓他們恢復失去已久的鬥志呢?
文/盧麗 國際經管學程
今日演講─製造流浪,聽完演講後對遊民的認知完全改觀了!先介紹當地漂泊,期間是2008年開始成立遊民攝影,目的讓遊民與社會有對話空間,也簡單敘述遊民找工作及生活狀況,像是大白天在機構前排隊等領便當、在公園閒晃、舉牌的工作或零時工等,才發現他們很積極在找尋工作過他們的生活。
以前對流浪漢的印象不是很好,有時會覺得他們髒,但聽了演講者的演講才知道,他們只是因為生活困難,因此短時間為這樣的情形,講者告訴大家,他們很努力找尋臨時工作,有時沒工作時會在公園閒晃,在那裏也會遇到跟他情況的人,大家可以談述自己的故事,此外,現在有在學習攝影,目的是要把遊民的一切拍攝下來,讓大家對他們有不一樣的觀點。
現在為學生的我們,其實也類似遊民的生活,只是我們有錢可以拿、有地方可以睡,一切都是免費地,而遊民們?也是這樣,只是沒有地方睡、沒有食物吃,一切都在等待何時有工作可以做,感謝今日的演講,我才完全明白遊民不是職業,只是短時間的一個狀態,過了後又是新的開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