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

【活動心得】台灣小規模農業永續發展的未來20120525










日期:101年05月25日(星期五)
地點: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SL201室
演講人: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蔣慧仙女士
主持人: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周宗穎副教授



文/嚴翊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(FJU公義消費聯盟)


        現代社會的媒體亂像,令人不勝唏噓,媒體做為知識平台,是極為重要的,如果各家媒體表現仍然是這樣參差不齊,那國民水準勢難上升,而上下游新聞市集,就是為了傳達真正有意義的資訊,而成立的一家社會企業公司,做為一個網路媒體平台,提供大眾一些電視媒體所不在意的素材給大眾接觸,推廣其裡唸。

  主講人蔣慧仙戴著黑框眼鏡,看來精明幹練,以流暢迅速的步調,介紹他們所做所為,以及背後的理念。

  他們是關心友善土地相關議題的社會企業,主要深耕糧食自主、食品安全、農村文化、地產美食、綠能生活這幾塊。

  她從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開始講起,台灣的自給率不過32%,在國際可說是相當的低,其中最為聳動的莫過於麵食類所需的小麥,連萬分之一都不到,而供應家畜食用的玉米90%仰賴外國;而現階段的食物,大多屬於石油農業下的產品,蘊含大量的化肥農藥等汙染,儘管廉價,對生態鏈的傷害卻很沉重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我們需要及早思考農業活化的應對方案,試圖擺脫仰賴國外進口與石油農業的境遇。

  一個大問題是油許多的小問題組成的,例如台灣農業的衰退,就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居中影響,包括年輕人嚮往城市生活,造就人力的流失;結構性上休耕、廢耕的問題(休耕可以領補助,目前有26萬公頃);台灣水資源因地勢陡斜難以留住,時常與工業用水互搶;商品化農舍造成附近耕地的困擾(例如汙染);自由貿易下面對國外大量生產農品強勢入侵。

  台灣小農首當其衝的陷入困境,做為當地文化的載體,具有保存的價值,也是建構一個完善的台灣產業鏈的一環,不應當就此流失。

  面對零零總總的問題,制定好大方向的解決是必要的,但不管是確保小農所得、補貼政策的改變還是農資產的調整,都好,全都得要從小地方做起。

  而上下游所做的就是以網路媒體平台的方式來幫助小農,做為一個推手,介由新聞報導來引起社會的關注,進而推行「對土地友善的消費」的概念,也將友善農法、有機農產品的相關知識流通,創造良好的市場通路。
 
    上下游在媒體推廣上更是別有一套,首先自聘專職記者跑個新聞外,也開放寫作平台供各個有相同理念的火辦一同書寫不同地在地新聞,也會專訪生產者關於產品地從產地到餐桌,以及其個人的生命經驗,內容豐富多元。他們關注的議題分為六個,分別是介紹當地自然美食的「吃好吃」、替消費者安全把關的「吃安心」、農人的耕作心得分享「種好田」、談論農村在地文化的「愛農村」、將焦點放在校園食育親子耕作的「農小學」,以及關注綠能科技的「綠生活」。成立至今,已經累積有382個寫手、682篇文章,單日點閱可達3000的知名度。

  要建立產銷間的友善連結,從新聞到行動,是必要的,因為唯有先「知」,才會有相對應的「動」,他們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將各家優良農產介紹給大眾認識,替他們找出消錄,也以網路市集開發各種商品的方式幫助不同的小農自立。最好的例子莫過於「回家李」:這是一個由原住民部落所種植的紅肉李,在盤商聯合壟斷下竟然一公斤只要6塊錢,價格之低令人嘆息,加上地處高山,品質才能優良,運送上也有各種困難。當地居民也愛鄉愛土,不樂意下山踏入工商繁忙的都市社會。

  於是,上下游就伸出援手,不但幫他們打知名度、解決交通困難、增加銷路的可能性,也出主意將李子做成果乾、果酒,方便保存。

  建立產銷間的友善連結、由報導到行動,這就是上下游致力的方向,將資訊散播以達到吸引大家的關注、得到更多的助力,以保護台灣農業的發展,如果我們電視媒體可以多一些像是他們一樣有意義、有內容的新聞,那我想台灣一定會更好的。

  最後,他們最近正著手進行一個獨立媒體學院的計劃,也是他們下半年的重心,如果有興趣尋找跳脫以往媒體文化的知識寶庫,他們,應該可以滿足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